【薪火相传 人才辈出】中大土木校友系列专栏 第二期:化工泰斗——黄鸿宁

发布人:王宇 发布日期:2019-12-04
image-20221111105345-2

一、心系祖国,艰苦求学

       黄鸿宁,1915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他的父亲在当时法属殖民地安南海防经营一个制鞋作坊。童年的黄鸿宁经常见到法国殖民主义者耀武扬威,作恶多端,因此他深感祖国贫弱,无力保护华侨免受欺凌压迫之苦,极盼祖国早日富强。国民革命、北伐,使他感到欢欣鼓舞,期望回国升学。

       1932年黄鸿宁考入国立yl23455永利官网土木工程系。1936年毕业时,他的父亲和叔父支持他出国深造。临别时,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image-20221111105501-3
image-20221111105514-4

▲教员方棣棠对黄鸿宁的寄语

image-20221111105545-5

▲同学莫伯治写给黄鸿宁的信

       1938年黄鸿宁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硕士,同时利用空余时间继续进修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

       1940年黄鸿宁获得密歇根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41年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并受聘永利化学工业公司任驻美办事处化学工程师。黄鸿宁原计划在美国一些工厂实习后,即回国参加永利化学公司的建厂工作,后因珍珠港事变未果。

image-20221111105630-6

       1943年他被借调到美国鹤克硝铵厂参加合成氨试车开工,同年9月又到里昂硝铵厂参加合成氨试车开工,并参加铜氨液的研究工作。1945年,永利公司考虑支援抗战,需要硝酸,有意开发热法固定氮路线,于是就抽调黄鸿宁到威斯康星大学做热法固定氮研究,让他组织并参加中间试验装置的建设和试验。黄鸿宁借此机会在威斯康星大学兼修化学工程,于1947年获博士学位。

image-20221111105727-7

       黄鸿宁在美国求学期间,曾有多次机会可到外国公司工作,能得到较丰厚的收入,但他一心想回国,并以永利公司的技师长侯德榜博士为榜样,决定在国外只求多学点技术,多积累些实践经验,以便回国能更好地跟随侯德榜为祖国化工建设服务。

       1951年侯德榜函邀黄鸿宁回国参加太原化肥厂的设计。黄鸿宁从一些报道中了解到祖国正在开展建设,早已心驰神往。加上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已起,他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回国报效,便毅然停止了手头工作,不辞长途跋涉,于1951年底回到祖国怀抱。

投身化工,呕心沥血

       1953年,黄鸿宁在重工业部化工局设计公司任永利宁厂扩建设计组组长兼工程总负责人,主持扩建设计,为该厂由日产80 吨氨扩大到140吨氨作出了重要贡献。

       50年代末,为了在全国加快化肥工业建设,大力增产化肥,黄鸿宁受命组织编制了可重复应用的年产5万吨氨和1万吨氨的氮肥厂定型设计。几年间采用这两套定型设计"因地制宜"建成了一大批工厂,顺利投产,对我国氮肥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60年代初,化工设计院受命采用三新催化剂技术编制年产6万吨氨的工程设计。这种三新催化剂技术是以氧化锌脱硫、低温变换、甲烷化3种催化剂净化合成气的新技术。黄鸿宁作为领导成员之一,参加了三新催化剂的研制、中试到工厂试用的全过程,为取得这项重大技术成果起了重要作用。

       1966年,黄鸿宁参加组织编制年产20万吨大型合成氨装置设计,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被迫中断。1973~1975年间,黄鸿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设计、制造、建设了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型氮肥厂。

       1969年以后,黄鸿宁在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多了起来,不但他熟悉的化肥工业中出现了许多新技术要他去学,还有他以前接触得比较少的石油化工方面的工作要他去做。面对新形势,他始终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和学习。自己不清楚的,就虚心请教,听取有经验、懂专业技术的同志的意见。更多的是找资料和技术书籍深入钻研,扩大知识面,在工作中不断前进。1969~1972年,他协助完成了天然气制乙炔、丙烯腈和乙烯等多项设计工作。

       1972年起,我国陆续引进几批成套技术,黄鸿宁担任与美商谈判的技术负责人。他多次与外国企业谈判,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考察。他总是事前做好充分准备,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多交朋友、广集信息和资料,"为我所用",处处为国家利益着想。他以丰富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了领导交给他的各项任务。

       1982年黄鸿宁调任化工部副总工程师后,工作面更广,任务更重。他虽然年事渐高,但仍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部领导交给他的任务。1981年,我国石油年产量增长到1亿吨,为了合理使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他曾提出"用好1亿吨油"的提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重视,在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做出了很有指导作用的规划方案。

三、退居二线,坚守奉献

       1988年6月,黄鸿宁离开了化工部副总工程师的岗位,正式退休,此时已经是七十三岁高龄了。从紧张忙碌的一线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余热有多有寡,一些老专家很不适应。黄鸿宁却教导大家说:“有事好好干,无事找事干。”因此即使退休,黄鸿宁依旧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工作。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黄鸿宁一直关注着国家化学工业事业的发展,从1990年到2011年,黄鸿宁几乎每年都要坚持出至少一篇调研报告或学术论文。

       2015年1月,黄鸿宁走完了他一百年的人生之路,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溘然长逝。而在他去世数日之前,国资委石化离退休干部局刚刚为他祝贺百年华诞,并赠送了一副对联:

       鸿鹤高飞百年成就多少业绩

       宁静致远千秋应记君子功德

       这或许也就是对黄鸿宁一生最好的总结。

image-20221111110237-8

参考资料:

1.《人生一百年》,傅岩松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 百度百科词条:黄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