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广州娃玩转模型 助力珠江水尽其用
“寻根问道”系列第五期
水利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马克
马克,中共党员,2019年9月入学yl23455永利官网,为土木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陈晓宏教授;2021年9月继续本院读博,现在师从涂新军教授。目前,他以“珠三角河网区水动力模拟及生态流量的制定创新”为主要科研方向。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粤考察期间对广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一个就是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工作。大湾区包括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内地9市及香港、澳门地区,地理条件优越,“三面环山,三江汇聚”,具有漫长海岸线、良好港口群、广阔海域面。然而,如此优越和地理和环境,也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复杂水问题。
2022年1月,地月距离达到该年最近——只有358139千米,从而引起了“近地大潮”,珠江三角洲迎来了2021年秋季以来最强咸潮。因预计干旱和咸潮上溯或再次对供水有影响,广州市黄埔区、天河区、增城区对部分区域发出水源四级预警信息,提醒预警区域做好必要的准备;同时受制于持续干旱和咸潮上溯,东江流域新塘、西洲、新和水厂取水也会受到影响……
每到降雨稀少的枯水期,以水资源丰沛著称的岭南珠三角会遇到与水有关的烦恼,并非水少了、水没了,而是纵横交错的河网中,水变咸、变脏了。这一切都是源于珠三角河网下游河口的潜在力量:南海的潮汐!受到南海潮汐影响,大湾区的河网机理规律与众不同。如何在纵横交错的河网里识别水体运动规律中特有的感潮特征并基于此制定出解决对策,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马克基于此开展“珠三角河网水动力模型”和“生态流量制定”的科学研究。
观生态流量,助力水资源合理分配
水是生命之源,精细分配、精准使用水资源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至关重要。生态流量的制定是其关键的一环。生态流量的概念及内涵从提出开始便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深化,是进行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起,国内对用水取水的生态性研究逐步开始重视。进入21世纪,生态需水理念开始被科学界和政府管理部分认可,生态流量管理也从水资源管理中一项基础的生态保护内容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马克表示,对生态流量的研究能够展现出维持当地生态活动的最低流量。这些模拟出的数据为地方因地制宜完成资源配置、让水资源物尽其用提供参考。珠三角地区各城市自然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相异,倘若对水资源配置标准“一刀切”,将导致部分地市水资源过丰、部分地市水资源短缺。马克希望能通过研究建立水资源更好的分配机制。
因为研究方向围绕珠江三角洲河网展开,马克的研究具有岭南特色,他介绍到“我国的河流通常是顺着地势自西向东流,河流中的污染物就会得到稀释。但珠江三角洲属于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枯水期易受潮水顶托,导致污染物容易在河流里徘徊,给河流附近地区造成了水质型缺水”。自己硕士毕业论文《潮河网水流水质变化的水闸调度响应研究——以汾江河网为例》正是研究并分析了佛山地区的感潮型河网中的闸泵调控对河流中污染物含量的影响,为水道水质防治提供更科学的手段。
定研究方向,寻找河网生态改善新答案
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实现从广泛涉猎到确定研究焦点的转变,对马克来说,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还伴随着一些不适应。他表示从本科时期沉迷不断刷题转变到研究生时期自我探索突破,从硕士时期搞明白研究所向的要求转变到博士时期挖掘研究创新亮点的要求,自己能够克服这些难点,需要感谢的是导师和师兄师姐。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在博士生导师涂新军教授组织召开的一次次组会指导下,自己一步步摸索,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既源于恩师的孜孜教导,也离不开个人经历的沉淀。从一条河到许多条河,从河网的部分到河网的交织,从硕士期间对佛山水道片区的研究到博士期间对珠三角河网的研究……马克对专业涉及领域的认识和所思所感更加深刻。生态环境保护事关民生和发展,如何保护河网、寻找可行的解决河网破碎问题,马克愿意持续研究下去。
为家乡发展赋能,倍感荣幸
“立志以定其本,居正以持其志”,读研数载,马克矢志不渝地走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水资源水质的道路上,将专业所学、所深入研究的“珠三角河网水动力模型构建”、“生态流量制定”的知识应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
“小时候我在南沙湿地公园游玩时,我曾惊叹于这密集的河流分布;现如今我由于专业调研学习时,我会感概自己多年后竟和它们竟产生如此密切的连接”,马克表示,“作为一个广州人,自己在珠江边走了二十多年,能通过专业研究能为家乡服务、为家乡发展赋能,倍感荣幸。”